top of page

激发研究所对话 | 民间组织的思想生产


此次活动由“激发研究所”和“激烈空间”共同主办,并特别邀请蒋洪生、王洪喆两位学者展开对话。艺术家石青、黄淞浩和策展人姚梦溪,均为上海激烈空间创办人。

“民间组织”是近年来上海“激烈空间”比较关注的话题,这个概念有些复杂,涉及也比较广泛。从自发的学习小组到社会性服务机构,甚至是一些民间团体……我们在这里更强调的是那些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差异性的思想团体。

石青,《今天我休息》,2016年,录像,19分钟

民间化的组织自古有之,它提供了当时知识分子进行体制外学术及知识生产的重要场所。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阶级差异以及社会分配不均所引发的激进运动层出不穷,各种对抗和争取权益的团体也应运而生,成为之后工会甚至政党组织的雏型。在社会机制和劳资阶层已经固化的今天,“民间组织”更多呈现为碎片式的社会服务或行业化的状态,曾经依附工业生产体制的群众自发组织,也随着原有组织制度的消亡而土崩瓦解。在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的生产系统中,无论是“新工人”群体还是文化工作者,都面临着同样关系重组:或是现有经济或政治环境下的分子式生存,或是重新构建连接新的“知识—实践”共同体。这种自觉的聚集,不是由身份或行业利益导致的“抱团”,而是以新的文化认同和生产为标志的。也就是说,今天的“民间组织”是以“思想生产”为价值核心的。传统的利益争取和维护,单纯身体性的行动主义被证明是远远不够的。知识和理论的生产不存在外部的单向输送,而是在生成中的“知识—实践”共同体内发生。

石青,《分裂》,2014年,25分钟,高清录像

“激烈空间”对“民间组织”生态关注的同时,也是艺术“自我组织”实践的推动者,除了作为传统的艺术品提供者身份之外,艺术也开始越来越多承担着组织和动员的角色。在展览机会主义的跳板功能之后,“自我组织”也需要被赋予新的历史任务——这同样是基于个体经验的知识和工作方法的生产。一切都在为新主体性的到来做准备!艺术所进行的工作与对话,不再是针对艺术品的阐释或修辞功能,而是充当着“知识—实践”共同体的组织粘合剂。

黄淞浩,《大喷儿》,2017年,14分钟,高清录像

这次“激发研究所”与“激烈空间”机构间的联合工作,也将是我们进行组织实践的长期策略。活动采用放映与对话结合的方式,其中石青的《决裂》模拟了特定时期中工人理论小组成员讨论“安亭事件”的场景,探讨在今天如何看待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黄淞浩的《大喷儿》是艺术家本人在郑州五一公园实施的“搅局”,公园中的退休工人因政治立场分为两派,艺术家有意分别对其进行相反的理论宣讲。激烈空间的《今天我休息》是“上海电影地理”项目中的一部,通过“重拍”来突出其中集体时间和个体时间的纠缠,对抗及顺从。三部影片都选取了“辩论”作为“民间组织”进行学习教育和知识生产的活动方式。

作品放映

《分裂》(25分钟)

《大喷儿》(14分钟)

《今天我休息》(19分钟)

时间:

2017年4月29日周六 14:00-18:00

地点:

@IFP Studio

激发研究所,北京东城区黑芝麻胡同13号四合院

bottom of page